
唐能翻譯君按語:
這是一個北語MTI(翻譯碩士)畢業生在畢業快一年之際寫的感言,雖然他畢業之后并不從事翻譯,但他的觀點是:不做翻譯,學MTI也不浪費。那么MTI的學習和相關實踐到底給了他什么樣的能力呢? 他的總結是:“快速學習能力和按時按質交付產出的職業素養“, 讓我們來聽聽他具體是怎么說的吧。
今年是MTI設立10周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語言服務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翻譯協會本地化服務委員會副主任崔啟亮《全國MTI教育與就業調查報告》中指出,MTI學生畢業后有40%在從事翻譯相關或者說語言服務相關的職業。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篇文章作者@臨時任務匠也是一名MTI畢業后沒有做翻譯的同學,但是他的觀點是:不做翻譯,學MTI也不浪費。
畢業馬上就滿一年了,在這個節點上再寫一篇東西,作為階段性總結。
我習慣把自己認為實用的概念或方法封裝成一個個關鍵詞儲存下來,在遇到問題一時沒有頭緒的時候,想想這些關鍵詞,往往可以快速推動問題解決。在北語MTI讀研的時候積累了一些關鍵詞,有些來自于具體課程,有些來自于跟老師的交流,我現在的工作中,無論是產品設計還是產品運營,都有很多地方得益于這些關鍵詞,這篇文章就講一講我常用的五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平行文本
我實習的一天,一項工作是要寫一份“競品分析”文檔, 那時候實際上是一次聽到“競品分析”這四個字,所以對這個概念還不是特別清楚,但是我馬上想到另外一個概念——“平行文本”,對這個概念我是非常清楚的,這是MTI學生常提到的概念之一,所以當時我為了盡快行動,就把翻譯中“平行文本”的概念遷移到“競品分析”中,開始了這項工作,當時可能寫得很爛,但是并沒有不知所措。
順便,我把“平行文本”和“競品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到這里:平行文本(廣義):包括與原文內容相似的譯出語資料,主要用于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簡單的說,平行文本就是與原文內容接近的任何參考資料。
競品分析:早源于經濟學領域,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方面的競品分析是指對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評價,在用戶體驗行業,則更加傾向于同類產品的分析,特別是產品交互界面、視覺表現方面的分析。
用“平行文本”的概念去完成“競品分析”文檔,實際上至少要找兩類東西,一是“競品”,這是分析的對象,二是文檔本身,因為要交付的東西是文檔,需求是讓讀者能清晰地理解文檔想傳遞的結論,一定會有一定的寫作規范,來保證文檔內容的清晰可讀。
除了寫“競品分析”文檔,“平行文本”的概念,也可以用在很多其他地方,從事其他工作的小伙伴一定要有意識的試一試。
關于“平行文本”還有一點值得聊一聊,上學的時候,經常找“平行文本”,是譯前準備的一個環節,這樣無法明確規定平行文本查找和分析的目的,記得有一次作業的作者是塔比莎·金 ,查到她是當代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封妻子,然后又去查了一下史蒂芬·金的相關資料,這就屬于瞎找,對理解原文、優化譯法沒有什么作用。所以在譯中進行查找平行文本是不是更合理一些?這樣所有的查找動作都指向一個明確的目標,即把某個片段翻譯好。
至于怎么找,找出來之后從哪些方面分析,怎么分析,得出怎樣的結論,這就是一個人的水平,需要不斷磨練。
關鍵詞二:MVP
簡可行產品(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是指以很低成本盡可能展現核心概念的產品策略,即是指用快、簡明的方式建立一個可用的產品原型,這個原型要表達出你產品終想要的效果,然后通過迭代來完善細節。
我初接觸到“MVP”這個概念是在我的boss魏總課上,當時他去我們班上講課,主題是“計算思維”。
我聽到這個概念想到了這樣的場景:
很多人在初學翻譯的時候,會拿著一段話直接貼給老師或者同學,請教他們怎么翻譯,這時候往往會讓人反感,很少有人愿意給伸手黨提供幫助,我自己也犯過這種傻,當時畢業論文題目《專利摘要漢英機器翻譯譯后編輯策略研究》需要翻譯成英文,我自己先翻出來了,但是沒有把握,就把這個題目貼到一個翻譯高手群里詢問譯法,沒有展示我自己的譯法,雖然然后這個問題也解決了,但是這種做法肯定是欠妥的,正確的做法就是拿著自己深思熟慮、精心查證過的譯法去向別人請教,并且簡單介紹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請別人提意見,然后思考別人的意見,修改自己的譯文,這才是妥當的做法。
這個場景雖然跟“MVP”的概念不是完完全全契合,但寬泛地說,其實在這里自己那個不成熟的譯法就是“MVP”,比自己高明的譯者所給的意見就可以幫助譯法迭代。
其實把“MVP”這個概念一般化成比較淺顯易懂的做事方式,無非就是兩個層面:
①不要等到一切都想清楚了再行動,先干起來再說,先有結果再說,邊干邊想,在過程中不斷優化結果。
②不要只拿著一個空問題向別人求助,要拿著問題和自己努力的結果去向別人求助,可以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也可以是一個不完善的方案,總之,自己要先把功夫下到位,這樣別人才愿意幫你,另外,一般來說,比起從問題本身開始,直接討論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或方案會讓溝通更有效率。
關鍵詞三:多任務并行
選課之前,聽了一節口譯課,課上的大部分內容我都還記得,印象深的是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個單詞——“Multitasking”,這是一名口譯的基本功,需要在同一單位時間做兩件或以上以上的事情,這跟事兒多是兩個概念,事項多可以一件一件做,我這里說的“Multitasking”是說同時進行很多事情,而且是毫無征兆、突然發生并且需要快速響應的那種。
如果在上學的時候刻意練習了口譯,現在多任務處理的能力應該會更強一些,現階段這方面能力肯定是不足的,自己摸索出來的提高途徑主要有下面這兩方面:
首先要調整好心態,事項多的時候不要在心理和情緒上起任何的變化,在任何時候都在平靜的心態下用清醒的頭腦解決問題,理清楚各個事項之間的關系,如果沒關系,也要能夠很快地知道它們之間就是沒有關系,進而完成各個事項。
其次,要想一些提高處理效率的方法,比如把任務分配出去或者想辦法用一些工具自動化,我感受強烈的一個方法是使用多塊屏幕(目前電腦和手機一共五塊屏幕),有研究表明使用多塊屏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個人感受非常強烈。
關鍵詞四:目的論
我現在的崗位是產品經理,如果說我在學翻譯的過程中學了一些產品經理的相關知識,那一定是“目的論”。
當設計一個功能的時候,少要考慮五個要素:用戶、目的、行為、場景、媒介,而翻譯目的論至少讓我深入思考過其中的兩個因素——讀者(用戶)和目的。
相比于翻譯,我感覺在產品設計中使用目的論更加靠譜一些,原因是產品設計本身的目是明確的,做出來之后,是否達到目的也是可以驗證的。
產品設計的目的一定是明確的,即幫用戶解決了哪個具體的問題,比如幫提高批改作業的效率,不具體到這個程度,東西就沒法做,產品做出來之后,可以在產品的某些地方埋點記錄數據,甚至做A/B測試,用數據來衡量用戶反饋,來驗證這種設計是否幫用戶達到目的,發現設計中的問題,快速迭代修正,所以,目的本身是明確的,是否達到目的也是可以驗證的。
做翻譯時,翻譯的目的往往是難以清晰界定的,按翻譯目的論的說法,翻譯中被強調的是“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這是一個難以衡量、難以捉摸的概念,可操作性比較差,另外,即便理清了翻譯的目的,由翻譯的目的到某種具體的譯法隔著千山萬水,中間的翻譯策略不能起到充分的橋接作用。
不管怎么樣,學習類似的通用理論對知識遷移是非常有好處的。
關鍵詞五:職業素養
翻譯碩士跟翻譯本科相比,一個顯著的區別就是翻譯碩士更加注重職業素養,我們開學之后的幾場講座里,其中有一場就是關于譯者職業素養和身份意識,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我自己一直是這么界定MTI的核心能力:
①在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快速入手,說翻譯某個專業領域的文本,并產出符合質量要求的翻譯產品。
②在語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產出符合質量要求的翻譯產品。
③無論怎樣,都能產出符合質量要求的翻譯產品。
如果再抽象一下,其實就是快速學習能力和按時按質交付產出的職業素養。畢業之后,帶著這樣的核心能力走向工作崗位,就能做到:
當做運營的時候,快速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專業運營;
當做海報的時候,快速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專業美工;
當做客服的時候,快速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專業客服。
其實,做到這些并不難,MTI都教過,即便老師沒有明確提出來,其實也在不斷的強調這個概念——“少必要知識”,掌握了某個領域的“少必要知識”,就可以去開始翻這個領域的文本,掌握某項工作的“少必要知識”,就能讓自己看起來顯得專業,舉個例子,李笑來老師介紹過設計的“少必要知識”:
- 簡潔,在任何一個視覺框架之中,盡量減少各種元素數量,比如形狀數量、線條樣式數量、顏色數量,控制在三個左右。
- 留白,一定要留出61.8%的空間,或者只占用61.8%的空間。
去試一試,立馬顯得不一樣。
在掌握“少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加上時間的積累,就會變得真的專業。
本文轉自:找翻譯(微信公眾號ID: FindYeeApp),歡迎前往訂閱!